您好,欢迎访问优校网! 收藏本页 手机访问
今天是:

含竿字的成语大全

竿字的常见组词有:睹影知竿、揭竿四起、上竿掇梯、竿头一步、竿头日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竹竿打到底、八竿子打不着、一竿子捅到底、鲇鱼缘竹竿、鲇鱼上竹竿、斩木揭竿、斩竿揭木、探竿影草、日上三竿、日出三竿、日已三竿、鲇鱼上竿、立竿见影、揭竿而起、红日三竿、竿头直上、竿头日进、更进一竿、逢场竿木、竿、百尺竿头、百丈竿头、苞苴竿牍、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竿字相关信息

  • 拼音gān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7AFF
  • 五笔TFJ
  • 仓颉HMJ
  • 郑码MAED
  • 四角88401

竿gānㄍㄢˉ 竹子的主干:竹~。立~见影。揭~而起。 特指“钓鱼竿”:垂~

含竿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百丈竿头 拼音 bǎi zhàng gān tóu 注音 ㄅㄞˇ ㄓㄤˋ ㄍㄢ ㄊㄡˊ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例子 百丈竿头,不进则退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技艺、修行等。 感情 百丈竿头是中性词。 繁体 百丈竿頭 近义 百尺竿头
一竹竿打到底 拼音 yī zhú gān dǎ dào dǐ 注音 一 ㄓㄨˊ ㄍㄢ ㄉㄚˇ ㄉㄠˋ ㄉ一ˇ 解释 指一次就做成功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一次成功。 感情 一竹竿打到底是中性词。 近义 一竿子捅到底
日上三竿 拼音 rì shàng sān gān 注音 ㄖˋ ㄕㄤˋ ㄙㄢ ㄍㄢ 解释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 宋 杨亿《劝石集贤饮》诗:“日上三竿宿雾披,章台走马帽檐欹。” 例子 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 感情 日上三竿是中性词。 近义 日已三竿 反义 半夜三更 英语 the sun is three pole
日出三竿 拼音 rì chū sān gān 注音 ㄖˋ ㄔㄨ ㄙㄢ ㄍㄢ 解释 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 《南齐书 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例子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唐·刘禹锡《竹枝词》) 用法 作定语、宾语;指时间不早了。 感情 日出三竿是中性词。 近义 日上三竿 英语 late in the morning
揭竿四起 拼音 jiē gān sì qǐ 注音 ㄐ一ㄝ ㄍㄢ ㄙˋ ㄑ一ˇ 解释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出处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造反。 感情 揭竿四起是中性词。 近义 揭竿而起 英语 raise the standard of revolt
竿头直上 拼音 gān tóu zhí shàng 注音 ㄍㄢ ㄊㄡˊ ㄓˊ ㄕㄤˋ 解释 比喻进步很快。 出处 繁体 竿頭直上
鲇鱼缘竹竿 拼音 nián yú yuán zhú gān 注音 ㄋ一ㄢˊ ㄩˊ ㄩㄢˊ ㄓㄨˊ ㄍㄢ 解释 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出处 繁体 鮎魚緣竹竿
一竿子捅到底 拼音 yī gān zǐ tǒng dào dǐ 注音 一 ㄍㄢ ㄗˇ ㄊㄨㄥˇ ㄉㄠˋ ㄉ一ˇ 解释 指一步到位。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骂到了皇帝头上。” 例子 他做事的风格就是喜欢一竿子捅到底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一次成功。 感情 一竿子捅到底是中性词。 近义 一竹竿打到底 俄语 доводить до сáмых низов(сверху вниз по прямой лнинии)
日已三竿 拼音 rì yǐ sān gān 注音 ㄖˋ 一ˇ ㄙㄢ ㄍㄢ 解释 同“日上三竿”。 出处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 感情 日已三竿是中性词。 近义 日上三竿、日出三竿
揭竿而起 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注音 ㄐ一ㄝ ㄍㄢ ㄦˊ ㄑ一ˇ 解释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出处 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例子 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白先勇《梁父吟》) 正音 “竿”,不能读作“gàn”。 辨形 “竿”,不能写作“杆”。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跳高;等到鱼儿上钩时 感情 揭竿而起是褒义词。 近义
鲇鱼上竿 拼音 nián yú shàng gān 注音 ㄋ一ㄢˊ ㄩˊ ㄕㄤˋ ㄍㄢ 解释 同“鲇鱼上竹竿”。 出处 繁体 鮎魚上竿
八竿子打不着 拼音 bā gān zǐ dǎ bù zháo 注音 ㄅㄚ ㄍㄢ ㄗˇ ㄉㄚˇ ㄅㄨˋ ㄓㄠˊ 解释 比喻远得不沾边。 出处 母国政《飘飞的大雪》:“现在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在国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想方设法要出去。” 例子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而且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久已不来往的。”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相距很远,用于口语。 谜语 不沾边 感情 八竿子打不着是中性词。 近义 风马牛不相及 反义 亲密无间 英语 very distant
立竿见影 拼音 lì gān jiàn yǐng 注音 ㄌ一ˋ ㄍㄢ ㄐ一ㄢˋ 一ㄥˇ 解释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出处 宋 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 例子 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立”,不能写作“利”;“竿”,不能写作“竽”。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事物见效快。 歇后语 太阳底
红日三竿 拼音 hóng rì sān gān 注音 ㄏㄨㄥˊ ㄖˋ ㄙㄢ ㄍㄢ 解释 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时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 出处 《南齐书 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 例子 我笑你个殢酒色的东坡,直睡到红日三竿,恁时节懂。(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 正音 “竿”,不能读作“gǎn”。 辨形 “竿”,不能写作“杆”。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状语;指天已大亮,时候不早。 感情 红日三竿是中性词。 繁体 紅日三竿 近义 日出三竿、
苞苴竿牍 拼音 bāo jū gān dú 注音 ㄅㄠ ㄐㄨ ㄍㄢ ㄉㄨˊ 解释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用法 作宾语;指走后门。 感情 苞苴竿牍是贬义词。 繁体 苞苴竿牘
睹影知竿 拼音 dǔ yǐng zhī gān 注音 ㄉㄨˇ 一ㄥˇ ㄓ ㄍㄢ 解释 睹:见;竿:竹竿。看见竹竿的影子就知道竹竿的长短曲直。比喻从侧面烘托可以显示事物。 出处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睹影知竿乃妙。”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看待事物。 感情 睹影知竿是中性词。 繁体 覩影知竿
逢场竿木 拼音 féng chǎng gān mù 注音 ㄈㄥˊ ㄔㄤˇ ㄍㄢ ㄇㄨˋ 解释 喻偶尔凑凑热闹的人。语本《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出处 语出《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例子 次年春,始获纵观,色艺之精,争妍夺媚。然余逢场竿木,未能一一搜奇也。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京师梨园》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凑热闹的人。 谜语 凑热闹者 感情 逢场竿木是中性
上竿掇梯 拼音 shàng gān duō tī 注音 ㄕㄤˋ ㄍㄢ ㄉㄨㄛ ㄊ一 解释 犹上树拔梯。 出处
鲇鱼上竹竿 拼音 nián yú shàng zhú gān 注音 ㄋ一ㄢˊ ㄩˊ ㄕㄤˋ ㄓㄨˊ ㄍㄢ 解释 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出处 繁体 鮎魚上竹竿
竿头日上 拼音 gān tóu rí shàng 注音 ㄍㄢ ㄊㄡˊ ㄖˊ ㄕㄤˋ 解释 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出处 《秉烛谈》:“招贤大师赠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学业等。 感情 竿头日上是中性词。 繁体 竿頭日上 近义 竿头日进 反义 每况愈下
更进一竿 拼音 gèng jìn yī gān 注音 ㄍㄥˋ ㄐ一ㄣˋ 一 ㄍㄢ 解释 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例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进一竿云。” 用法 作谓语;用于学问、事业等。 感情 更进一竿是褒义词。 繁体 更進一竿 近义 更上一层楼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拼音 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注音 ㄓㄢˇ ㄇㄨˋ ㄨㄟˊ ㄅ一ㄥ,ㄐ一ㄝ ㄍㄢ ㄨㄟˊ ㄑ一ˊ 解释 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上》:“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中性词。 近义 斩木揭竿、斩竿揭木
斩木揭竿 拼音 zhǎn mù jiē gān 注音 ㄓㄢˇ ㄇㄨˋ ㄐ一ㄝ ㄍㄢ 解释 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例子 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一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造反。 感情 斩木揭竿是中性词。 繁体 斬木揭竿 近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探竿影草 拼音 tàn gān yǐng cǎo 注音 ㄊㄢˋ ㄍㄢ 一ㄥˇ ㄘㄠˇ 解释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出处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 探竿影草是中性词。 繁体 探竿影艸
斩竿揭木 拼音 zhǎn gān jiē mù 注音 ㄓㄢˇ ㄍㄢ ㄐ一ㄝ ㄇㄨˋ 解释 犹言斩木揭竿。 出处 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关社引》:“维兹六月,忽有斩竿揭木之事。”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造反。 感情 斩竿揭木是中性词。 繁体 斬竿揭木 近义 斩木揭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