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近·雨晴气爽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朗读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

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

【注释】:
这是柳永在“奉旨填词”,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思念故人的中调词。作为中调这首词在写景与抒情时 ,既不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为止,结构完整。
词的上阕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写的是: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这时登江楼远望,很有诗情画意。“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江水是“ 澄明”的,表现了秋水的特点,“生光”是波浪在落照中鳞鳞闪映所致;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 :这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并通过“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 。“ 遥认断桥幽径”一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很适合具体的环境,因为久久地“伫立江楼 ”,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物形象。
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词的上阕描叙秋景,已为下阕悲秋伤别作了铺垫。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
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一些,而是含糊其词。联系柳永其他的羁旅行役之词来看,这“故人”概指他在京都相识的青年歌妓。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阙写秋景,凄美动人;下阙思旧情,哀婉感人 。意群之间互相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对“静倚 ”,“暮山”对“暮云”等,词意发展脉络清晰,是一首结构谨严的好词。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的诗词大意

雨天晴气爽,伫立在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晚山耸翠

遥看断桥小路,隐隐约约捕鱼
村,傍晚我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靠。
黯然情绪,未饮先陶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
所以人千里。
整天空凝看。
* 此部分翻译来自AI,仅供参考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的网友点评


诗词推荐

唐代:陆龟蒙

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

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

宋代:方岳

南薰独擅水云乡,不许人间别有香。

是草是花开一遍,春风却似欠商量。

宋代:唐文若

山光水色借春妍,登尽参差下九天。

共看玉泉香案吏,重来点检白云篇。

宋代:李彭老

载轻寒、低鸣橹。

十里杏花雨。

露草迷烟,萦绿过前浦。

青青陌上垂杨,绾丝摇佩,渐遮断、旧曾吟处。

听莺语。

吹笙人远天长,谁翻水西谱。

浅黛凝愁,远岫带眉妩。

画阑闲倚多时,不成春醉,趁几点、白鸥归去。

宋代:张埴

今朝二供亦相宜,眼底忘忧粲是诗。

有恨春风不相待,山林着在日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