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凿性斧身 | 
             | 
          
            | 斧木 | 
             ⒈ 指经斧削而未修整的木料。 ⒈ 指经斧削而未修整的木料。 引 《南齐书·刘善明传》:“善明 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牀榻几案,不加剗削。”  | 
          
            | 斧斨 | 
             ⒈ 泛指各种斧子。 ⒈ 泛指各种斧子。 引 《诗·豳风·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毛 传:“斨,方銎也。”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斧斨欲加而先折,鍼石未攻而自溃。”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高白松》:“不怕雪霜侵玉瘦,却愁雷雨化龙驤。异材詎肯资梁栋,灵梦还能避斧斨。” 明 何景明 《皇告》诗之二:“既加斧斨,屡罹兇年。”  | 
          
            | 持斧翁 | 
             ⒈ 御史的别称。 ⒈ 御史的别称。参见“持斧”。 引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借问持斧翁,几年 长沙 客?” 仇兆鳌 注引 申涵光 曰:“称御史为持斧翁,亦新。”  | 
          
            | 剁斧石 | 
             词语解释 剁斧石 [ duò fǔ shí ] ⒈ 一种人造石料,制作过程是用石屑、石粉、水泥等加水拌和,抹在建筑物的表面,半凝固后,用斧子剁出像经过细凿的石头那样的纹理。也叫剁假石或斩假石。  | 
          
            | 杖斧 | 
             | 
          
            | 运斧般门 | 
             | 
          
            | 郢人运斧 | 
             | 
          
            | 赐斧钺 | 
             词语解释 赐斧钺 [ cì fǔ yuè ] ⒈ 见“赐鈇钺”。 引证解释 ⒈ 见“赐鈇鉞”。  | 
          
            | 斧碪 | 
             ⒈ 亦作“斧砧”。 ⒉ 即斧锧。 ⒈ 亦作“斧砧”。即斧锧。参见“斧鑕”。 引 宋 朱熹 《感事书怀十六韵》:“残类随煨烬,遗黎脱斧砧。” 清 顾炎武 《传闻》诗之二:“廿载 吴桥 贼,於今伏斧碪。”  | 
          
            | 拒斧 | 
             ⒈ 即螳螂。 ⒈ 即螳螂。参见“螳螂”。 引 《吕氏春秋·仲夏》“小暑至,螳螂生” 汉 高诱 注:“螳螂…… 兖州 谓之拒斧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蜋》:“蟷蜋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蜋。 兖 人谓之拒斧。”  | 
          
            | 斧镬 | 
             ⒈ 斫人、煮人的刑具。亦谓用斧斫、用镬煮,泛指极严酷之刑。 ⒈ 斫人、煮人的刑具。亦谓用斧斫、用镬煮,泛指极严酷之刑。 引 《宋书·殷琰传》:“身膏斧鑊,妻室并尽。”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若鄙言为谬,来旨必通,分请灰钉,甘从斧鑊。”  | 
          
            | 斧画 | 
             ⒈ 宋初王全斌平定后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宋太祖鉴于唐代中衰与用兵南诏有关,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后因以“斧画”指统辖之外的疆域。 ⒈ 后因以“斧画”指统辖之外的疆域。 引 宋 初 王全斌 平定 后蜀,欲乘势取 云南,以图献, 宋太祖 鉴于 唐 代中衰与用兵 南诏 有关,以玉斧画 大渡河 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明史·云南土司传一·大理》:“大理 乃 唐 交绥之外国, 鄯阐 实 宋 斧画之餘邦,难列营屯,徒 | 
          
            | 斧劈皴 | 
             ⒈ 中国画皴法的一种。谓用笔如斧削木。 ⒈ 中国画皴法的一种。谓用笔如斧削木。 引 明 陈继儒 《妮古录》卷三:“皴法:董原 麻皮皴, 范宽 雨点皴, 李将军 小斧劈皴, 李唐 大斧劈皴。”  | 
          
            | 开山斧 | 
             ⒈ 古时武器名。质坚形大,可用以开挖山岩,故称。 ⒈ 古时武器名。质坚形大,可用以开挖山岩,故称。 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孙飞虎 ﹞担一柄簸箕来大开山斧。” ⒈ 形容斧头锐利,像能把山劈开一样。 引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〇》:「开山斧闪烁生光,还带人之血。」  | 
          
            | 桑斧 | 
             | 
          
            | 投斧 | 
             | 
          
            | 提刀弄斧 | 
             | 
          
            | 斧脑 | 
             ⒈ 斧之背。 ⒈ 斧之背。 引 宋 文天祥 《平反杨小三死事刑》:“然其不用斧之锋,而止以斧脑行打,是殆非甚有杀心者。”  | 
          
            | 弄斧班门 | 
             | 
          
            | 衮斧 | 
             | 
          
            | 寻斧 | 
             | 
          
            | 石斧 | 
             | 
          
            | 斧节 | 
             词语解释 斧节 [ fǔ jié ] ⒈ 皇帝特遣的执法大臣所持之物。斧象征执法之权,节表示使者身份。 引证解释 ⒈ 皇帝特遣的执法大臣所持之物。斧象征执法之权,节表示使者身份。  | 
          
            | 战斧 | 
             |